top of page

聊聊 – 依戀效應

  • 作家相片: Ruby
    Ruby
  • 1月21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聊聊 - 依戀效應

youtube朗讀版:https://youtu.be/1JEamTjlWis


我想我們每個人,都不是獨自活著,而是會和很多人建立各種關係,並從相處的過程中互相學習,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與他人,還能互相陪伴,互相扶持,一起共度許多美好的時光。


事實上,人際關係的相處,對很多人來說其實非常困難。我就曾聽說許多內向者分享自己的故事,他們常常因為害怕不被接納,因此選擇封閉自己,躲起來遠離人群,以避免自己的心受傷,但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能交到知心好友,或遇見一個「懂我」的人。


而《依戀效應》這本書,在封面寫著的副標題是「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,在人際關係中受挫?」和我觀察到的現象很對應,因此引起了我的好奇。


我想起自己過去曾經在人際關係中遇到的困難,的確也曾因為害怕,一旦做真正的自己,真的會有人願意接納這樣的我嗎?而為此煩惱了好久。


作者在書中介紹的「依戀理論」,被譽為「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理論」,可以為許多人際關係的困難,提供清楚的解答。


在作者序中就有開門見山地介紹了:「依戀理論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家兼精神分析師約翰‧鮑比所提出。……


簡而言之,由於剛出生的人類嬰兒沒有能力照顧或保護自己,他們會本能地尋找並依附一位稱職可靠的照顧者……如果嬰兒成功尋得持續性的照顧,便可發展出情緒安全感;如果失敗了,他將無法獲得安全感。


嬰兒尋求照顧的成敗塑造了嬰兒發育中的大腦,影響了核心情緒與人格結構,從而創造對於人際關係的一套普遍信念與期望,更進一步影響我們的感受及我們這一生的人際關係表現,當然也包括我們與戀人的關係,或是我們與任何人事物的關係。這就是『依戀效應』。總而言之,一個人最初的依戀經驗很重要……它有能力影響人們『從搖籃到墳墓』的人際關係。


至於依戀模式,大致可分為安全型依戀不安全型依戀,而後者包含逃避型焦慮型,甚至還有兩種混合而成的混亂型


作者提到,不安全型依戀的人「比較容易陷入人際關係的困境,並且可能得學著處理親密與信任的問題。」但在某些情境下,不安全型依戀的人,也能因為自身對於威脅的敏銳感知,而率先發現危險,或率先找到逃脫路線。


雖然依戀模式奠基於童年經驗,但仍有改變的可能。作者說:「可以透過與安全型依戀者(教師、心靈導師、教練、伴侶)建立長期健全的關係,或藉由反省與治療,甚至是養育子女而實現安全型依戀,研究人員將此稱為『習得的安全型依戀』。


讀到這裡,我非常好奇自己到底屬於哪一種依戀類型。雖然一般在心理治療體制中,會需要由專業人員的訪談與評估,才能獲得更精準的分析結果。不過目前網路上其實也已經有相關測驗*,可以更迅速的得知自己可能比較傾向哪一種依戀類型,做為參考。


而我的測驗結果在網站顯示的是:「最明顯的依附風格是安全依附。」


但我感覺自己比較像上面提到的「習得的安全型依戀」,因為青少年時期的我,總感覺處在持續和焦慮不安的情緒對抗的狀態中,並沒有如安全型依戀那樣,能擁有安全感的特徵。


我想這表示我現在已經透過自我療癒,成功幫助自己找到了我內心安全感的來源。如今我變得比以前更喜歡自己,還能自在的做真實的自己,同時身邊的人也能感覺和我待在一起很安心。


不過對於不安全型依戀的兩種類型,據說逃避型和焦慮型如果成為伴侶,通常下場會最慘。


其實我也曾遇過某個客戶,聽他描述和前任的相處,我就隱約感覺,他們非常類似逃避型與焦慮型的組合。一方很想要隨時黏在對方身邊,想追問更多對方的想法等等,另一方卻反而冷處理,拒絕溝通。


而在我目前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親子關係中,我也發現了,依戀關係其實真的可以從小就觀察得到呢


像有一位我認識的媽媽,她的兩個女兒因為放學時間不同,通常她會先帶念幼兒園的小女兒來咖啡店吃點心,等晚一點她去接念小學的大女兒,就會暫時把小女兒留在店裡,由我陪著。


記得有一次,我在這位媽媽去接大女兒的時候,稍微離開小女兒的身邊,去了一趟洗手間。沒想到才不到一分鐘,我就聽到小女兒用很焦急的聲音哭喊著什麼。但後來當我回來陪她之後,她很快就沒事了。


這讓我感覺,我似乎在不知不覺間,成為了小女兒能感覺安全的依戀對象。當我坐在她旁邊時,她都可以好好地安靜坐著看影片或畫畫,但我一離開,她馬上就會感覺很不安,因而發出呼喊或哭聲,試圖引起身邊其他人的注意。


除此之外,我感覺自己目前觀察到外顯情緒是焦慮與不安的小孩居多,他們無論什麼時候,總是緊抓著媽媽的衣服不放,因而無法好好放鬆並正常的與其他人互動與對話。


但也還是有少數幾個媽媽,她們帶著孩子來店裡,我能觀察到就算媽媽沒有時時跟小孩待在一起,小孩自己也能玩得很開心,還能很放鬆的跟我這個陌生人阿姨一起玩。


這種感覺就很像是親子之間已建立起安全型依戀模式,小孩只要知道媽媽一直都會在身邊,他就能更安心的探索未知的世界,也不會對陌生人的靠近感到不安或害怕。


在《依戀效應》這本書中,作者以剖析自身的成長過程,以及與父母和女兒的相處,同時以本身身為記者的專業,蒐集許多相關資料,訪談了許多專業人士,學習與依戀理論相關的知識,娓娓道出許多但願我們能在人生早期早點知道的事。


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訪問的某個段落,提到了身為照顧者,在照顧孩子時要能「同調」,會是非常重要的事。「在依戀理論中,『同調』(attunement)是指父母察覺孩子的需要並予以回應。


專門分析兒童陌生情境測驗,用以評估兒童的依戀模式的專家蘇珊‧巴里斯,在作者對她的訪問中提到:「沒有人能每次都做得正確,但要是母親越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需要並採取行動,我會說她和孩子越能夠保持同調。


因此我想「同調」這個理論,在成人身上,如果想與伴侶或工作夥伴建立穩定的關係,也是可以加以運用的。只要為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人,打造能夠感覺安全且穩定的環境,或者與有能力給予支持的陪伴者建立正向的關係,互相學習察覺需求並給予回應,我想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與調整,是有機會發展成為「習得的安全型依戀」喔。


如果你常常感覺在人際關係中受挫,不妨試著學習有關「依戀理論」的相關知識,並透過測驗*,初步了解自己可能屬於哪一種類型,就可以再進一步尋找適合支持你的人事物,協助你學會並找到安全感,而能慢慢與更多人建立穩定的關係囉!



*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 – 人際依附風格測驗:https://www.tip.org.tw/evaluatefree11




Commentaires


<聲明>

心星相櫻理想生活相談所提供之服務均為個人化建議,本所所稱之「療癒」均為非侵入性的心身舒緩方法,非正規治療及醫療行為。請各位客戶參考建議後,謹慎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。如有較嚴重的心身失調症狀,仍建議前往醫療院所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。

©2022 心星相櫻 理想生活相談所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