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Ruby

無明

已更新:1月8日


達賴喇嘛 四聖諦

youtube朗讀版:https://youtu.be/xyU4OYoee5E


 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尊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述四聖諦(苦、集、滅、道)的書,我很喜歡。不過可能因為我缺少學佛的底子與背景,所以很多在佛教中使用的詞彙,我並不是很能輕易記住它們真正的意思,只能很片面地隨著過去曾背誦的《心經》,將它們記在心中的某個角落。


  可是當我在讀到這本書講述「無明」的段落時,卻發現這一切其實也可以很簡單,很白話,只因這層理解,和我在生活中所體驗到的一些經驗有關。


  我認為很多宗教所傳遞的道與法,多是使用非常簡潔的文字來表述,如果僅就其文字進行解讀,只能了解非常片面的表象。然而在文字背後的更深層意義,是必須透過更多的,在生活中累積的觀察、經驗與體會,才有可能真正知曉其隱藏的智慧


  「無明」(梵文:avidya),或者翻譯為「迷惑」,其本義為「不知道」。不過這到底是指不知道「什麼」?從表面的字義其實看不太出來。


  但這一段讓我忽然想起了曾聽聞的一種分類法,它將人分為「先知先覺」、「後知後覺」以及「不知不覺」這三種類別。


  我記得這三類人的差異大概是這樣:「先知先覺」指的是能夠洞察先機並能付諸行動的人,「後知後覺」雖然較晚開竅,不過經過一段時間或經由他人提點之後,仍能進一步學習、調整自己與改變現狀的人,而「不知不覺」這類人則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曾看清到底自己要的是什麼,只是盲目且麻木地跟隨他人的意見、跟隨社會潮流而走,就這樣度過一生。


  我想,「無明」與「迷惑」指的就像是「不知不覺」的這種狀態。他們未曾停下來好好地問自己的心,到底想要怎麼過這一生,反而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,例如名利、金錢、擁有的物質生活,覺得看起來很美好,就被表象迷惑了,因此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或需要,就頭也不回的投入其中,耗盡心力地盲目追求。


  可是如此努力追求外在世界的認可時,內心卻是空洞的、不快樂的。這和所有人普遍追求的「離苦得樂」(遠離痛苦,尋求快樂)背道而馳。


  因此,當我們處於「無明」或「不知不覺」的狀態,就很容易被許多虛幻的假象控制與支配,愈是追尋快樂的假象,會離真正的快樂愈來愈遠


  你是否曾經在忙碌的生活步調中,稍微看看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嗎?不單只是你處在的年紀、學歷、身分地位、擁有的財產等,而是你正在追求的,到底是什麼?是他人眼中看起來很不錯的?還是這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?


  如果你看不清楚自己的心,只是盲目地活著,就會長期處於「無明」或「不知不覺」的狀態,這可能會讓你感覺愈努力愈痛苦。只有當你真正停下來,好好花時間觀察、思考對自己來說,真正重要的是什麼,才有可能迎來轉變的機會,成為「後知後覺」的人。


  有時候我在搭捷運時,常常觀察到身旁的人們,總是低著頭滑著手機。記得我曾經有一次看見某個年輕人,在搭捷運的整段路程,不停地反覆且重複開關兩個通訊軟體,即使沒有跳出訊息通知,他仍不斷地來回確認是否有收到新訊息。


  而另外我也曾在某些餐廳,看見許多一起來用餐,並肩而坐的朋友、同學或同事們等等,就只是不發一語地低頭滑著手機,總讓我感覺這些人就像處在這種「無明」的狀態。


  不過,他們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正處在「無明」的狀態,更不可能知道自己需要花時間去思考,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只是盲目地不斷重複沒有太多實質意義的行為,看似不斷地想從網路上,想從他人、遠方的朋友等尋找什麼及獲得什麼,但那樣是行不通的。


  他們想要的那些答案,在外在世界是找不到的,只有往自己的內心去尋找,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


  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也能意識到並且脫離「無明」的狀態,走向你真正要活出的人生。




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