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學到大學時期,我的身體很不好。雖然不是常常感冒生病的狀態,但是身體總是有不舒服的感覺,像是怕冷和胃脹氣都是我長期的困擾。
一旦身體不舒服,會感覺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。然而更多的運動或休息也不見得好轉,讓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又不想要感覺好像必須一輩子與這些不舒服為伍。如果真的是這樣,那我好像永遠也無法好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,感覺好讓人感到灰心哪。
之後大概是因為大學時修了營養方面的課程的關係,我開始在想「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,讓身體能感覺舒服」這個問題。透過學習營養的知識,我了解到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有哪些。由此延伸至讓自己吃哪些食物,以滿足自己身體所需,是非常重要的事。
此外,我的碩士班指導教授是一位非常資深的營養學專家。她曾說過一句話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,到現在我還常常拿這句話來和身邊的人分享。
她說:「養生要從年輕開始。如果等到老了才想要養生,到時候身體都已經壞光光了,就來不及囉!」
這句話激勵了我,讓我想從年輕時就學習更多能幫助自己照顧好身體的知識。我的想法是,只要從年輕時就養成健康的習慣,像是飲食、睡眠、運動等,之後只要維持已養成的好習慣,就可以讓日子變得舒服,又能輕鬆維持健康。
比起年輕時先養成了不健康的習慣,到了年紀大了,因長時間的累積而產生病痛,不得不去看醫生、吃藥、治療時,才想到要調整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習慣,那樣也太麻煩了。還不如趁年輕時就先奠定好的基礎,相信日後關於健康方面的煩惱,也會跟著少很多吧。
由於我的身體已經有好多年都處在不舒服的狀態了,我也隱約感覺到,這些問題似乎不是去看醫生、吃吃藥就會好的。於是我開啟了一段健康知識探索的時期,在圖書館看到的有關養生、營養、健康方面的書和雜誌,就借回家大量的閱讀。
慢慢地,我發現有許多源自於中醫《黃帝內經》的知識,是非常適合我自己以及每個人學習的。
我也因此在這段探索的過程中,學到了許多關於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、穴道、食物的性味等知識,這些知識對於我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都非常重要。
由於我自己有很多年的時間都有怕冷和胃脹氣的不舒服,自從讀了中醫相關的知識後,了解了食物的性味,再加上我自己是讀科學出身的,喜歡做各種實驗,當然也拿自己的身體來做了許多實驗。我發現當我吃一些屬性寒涼的食物,過一段時間會感覺身體發冷,也會讓胃脹氣的狀況更嚴重。
我開始嘗試在飲食中排除我已知的屬性寒涼的食物,慢慢的我發現胃脹氣持續的時間縮短了,或者可以說,只要我能謹守「不碰屬性寒涼的食物」,就能降低胃脹氣的發生機率,相對地,身體感覺舒服的時間也就跟著延長了。
除了飲食方面的知識,我另外還發現有個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重要因素,也會影響身體的健康與舒服的狀態,那就是「體溫」。
在《春夏秋冬體溫力革命》一書中提到,體溫和免疫力息息相關。後來我發現,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看,人體的許多新陳代謝都有「酵素」的參與,而酵素通常有其最適合的溫度,在人體內就是指體溫。
如果再深入從微觀的角度來看,酵素的運作只有在最適溫度之下,代謝的效率才會是最高的。如果一個人的體溫低於這個最適溫度,代謝率也會跟著下降。
我在年輕時體溫一直都是偏低的,不到36度。原本並不以為意,後來當瞭解了體溫的重要性之後,我發現原來我常常感覺冷以及胃脹氣,也跟體溫脫不了關係。
因為體溫低,所以身體無法維持在最適體溫,因此會感覺冷。此外,我身體內的消化酵素也無法在最適溫度下運作,代謝的速率因為體溫低而變慢了,當然也就伴隨著消化不良以及胃脹氣的狀況出現。
接下來我花了許多時間嘗試各種調整體溫的方法,慢慢的把體溫調整到約36.5度到37度之間,我發現怕冷和胃脹氣的不舒服改善非常多,連帶的睡眠品質也更好了(這時想到中醫曾說過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原來是真的),精神和體力也跟著變好了。
隨著先前針對飲食的調整所養成的習慣,我一直持續到十幾年後的今天,如今我已經非常了解自己的身體可以吃什麼食物,什麼又是不能吃的。此外我也很注意保暖,以維持體溫在最舒服的狀態。
現在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:「我能夠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得很好!」
透過關注自己的飲食和體溫,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,這就是我照顧自己身體的方式。
不過當然,這是在我自己身上觀察到的現象,如果你也有類似的不舒服,你也可以試著觀察自己的身體與飲食、體溫之間的關係,多做嘗試以及調整,就能慢慢找到你喜歡的且舒服的生活方式喔!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