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tube朗讀版:https://youtu.be/Cdebe6PKV5o
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「斷捨離」這個詞,它其實是源自於日本的整理師——山下英子。聽說她在成為整理師之前,曾經擔任瑜珈老師,而「斷捨離」一詞,靈感就源自於瑜珈中的「斷行」、「捨行」和「離行」。
在本書中,作者說明了「斷捨離」這三個字,各自代表的意義。「斷」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;「捨」是指捨去多餘的廢物。而不斷重複「斷」和「捨」到最後,得到的狀態就是「離」,也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。
作者原本其實是不擅長整理的人,雖然有嘗試過曾經流行的收納術,買了一大堆收納物品,但仍舊不得要領。
直到有次在某間寺廟寄宿時,從僧侶的生活中觀察到他們對於必須品的珍視,並且以同樣的心態,把居住環境打掃的一塵不染,讓整個空間變得非常清爽舒適,因此帶給了作者深刻的啟發。
作者開始思考,人類和物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如何能夠斬斷欲望,以及對物品的執著?而得到了「讓加法生活變成減法生活」的想法,就是「斷捨離」。當物品減少了,生活中只留下真正重要的,就根本不需要整理了。
所以「斷捨離」其實是一種「不整理的整理法」。
而我認為,「斷捨離」其實是一種心法。因為它其實是從人的思想作為出發點,去思考「現在的我需要什麼?」主角是「我」,而不是「物品」,時間點是「現在」,而不是「過去」或「未來」。
很多人往往都會因為「這個物品還能用」,或是「未來可能用得到」而無法丟棄。實際上自己可能根本不需要這個物品。
雖然物品還能用,但是重點是「你用不到它」,這也代表「你其實不需要它參與你的生活」,那為什麼你還要在家中,或甚至在心中,為它保留一個位置呢?這會讓你有限的空間,總有某部分被這些物品佔據與消耗,而無法好好把心力放在那些「對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人事物」上面。
如果把時間、空間和心力用在被不需要的物品填滿的生活,你難道不覺得這樣很可惜嗎?而且生命,本來就是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嘛,你說是不是呢?
而且在書中作者提到一些企業,對於賣不出去的物品,將之視為「不良庫存=負債」。如果將這樣的想法套用在儲存於家中的那些用不到的物品,那我們絕大部分的人,大概都是長期負債累累的人了吧。
此外,我很喜歡作者提到她在思考「如何整理」的其中一個切入點。
作者因為「怕麻煩」,因此開始思考「怎麼樣才能不打掃?」,因而延伸出「減法思考」,從「減少物品的數量」開始,只留下真正需要的物品,就能省下許多整理的時間與力氣,反而更容易維持整齊與乾淨的生活空間。
因此,作者認為「知行合一」很重要。當你從想法開始調整,配合實際行動,就能自然而然地,從想法到行為都實踐「斷捨離」行法,繼而延伸到生活中的各個面向,例如人際關係等,都會發生轉變。
我其實也是個懶惰的人,才會開始思考要怎麼整理,生活空間才能變得更舒服,也更容易維持。自從瞭解了「斷捨離」的意義之後,我透過實際執行,發現這真的是一種「一旦開始了,就會自然而然持續下去」的生活方式。
如作者所提到的,當物品很多,你就不得不管理,而我認為這會對於時間和體力都產生負擔,進而製造更多的心理壓力,那不就在無意識之中,把儲存過多物品的「家」,變成了充滿壓力的空間了嗎?
待在這樣的家裡,我想大概很難獲得充分的休息吧?而隔一天還要繼續在工作和生活上付出各種努力,以這樣的方式過日子,不覺得光是想像就很累人了嗎?
然而最可怕的是,有很多人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過生活的呢。
不過,也因為「斷捨離」其實是一種「不整理的整理法」,只要從想法開始調整自己,當你開始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,再以行動去執行,移除不需要的,把真正需要的留下,就能自然而然的,創造舒服且容易維持的生活空間了。
當生活的壓力減輕,連帶的心理壓力也會跟著減輕許多,相信還有更多好的轉變會隨之發生喔!因此不如就從今天起,開始改變你的想法,再進一步創造你的理想生活吧!
Comments